董仲舒特别重视教化,把施行教化看成是王道政治的根本,从而实现了教与政的结合:教,政之本也
顾炎武把齐变至鲁,鲁变至道与道(导)德齐礼,道(导)政齐刑对应起来,意思与朱熹差不多。而他所处的时代则是王道衰微,霸道兴起的时代。
《论语·为政篇》载孔子说: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这三句话,五个要点,如果推衍到极致,古代圣王尧舜禹的理想之治也只不过如此罢了。《论语·季氏篇》:丘也闻有国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载:郑国执政子产死后,子大叔为政,不忍猛而宽。国家虽另有庠、序、学、校之教育机关,而政治社会之本身实不异一培养人格之伟大组织。
君子心怀法度,小人却心图恩惠。这段话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孔子的为政之道。一个人如不自爱又怎么能让他人来爱自己呢? (三)、爱亲人,即孝悌之道。
儒家的仁爱不同于道家的慈爱。佛教认为,人人皆有本来清净之心,人人皆有慈悲之心,所以人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性。这种爱是超越国界、民族、信仰,能爱到世间所有的人,因此宣扬普救主义,也因此有一种强烈要求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倾向。仁者爱人,有礼者敬人。
人不要把自己的爱局限在狭隘的天地,不要太自私。实际上对待自己和别人一视同仁是不可能的,对朋友和敌人都爱显然对朋友而言是刻薄了,对敌人而言又是太宽厚了。
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和特征,也就是说,具有了仁才能成其为人。儒家仁爱思想以感通为本性,人不仅能自我觉醒,以内心真诚的感情认识自己、悦纳自己,也能觉察别人的感受与需求,进入他人的心灵,产生相应的尊重与关爱,就能够感动与感通。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在于,他不是满足、停留于自然、本能的生活,也不仅仅是在消极地适应环境中求得自身的生存,人之为人就在于他在满足了生命的基本需求之后,更进一步对生命的意义发生追问:到底什么是人?如何才能真正成为人?《孟子•离娄下》说: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[29]。(《孟子•梁惠王上》) [14]敬爱自己的父母,也要敬爱别人的父母。
孔子对死了狗马都要把它们包裹了埋葬起来,显示了对动物的悯爱之情。《孔子家语·礼运》的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,以中国为一人,这就充分显示了古圣先贤的博大胸襟和精神境界。其实,儒家也讲过博爱,儒家的博爱就是所谓仁。北宋张载在《西铭》中进一步说:民吾同胞,物吾与(朋友)也。
伊斯兰教以神的名义警戒人们:冥冥之中,确是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,主宰着整个宇宙及其宇宙中的一切,它就是真主。若不属己,自与己不相干。
孔子站在人之为人的高度来反思春秋社会礼乐崩坏过程中人与人(包括君臣、诸侯卿大夫、父子等方面)的关系变化,在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上重建全新的文化模式,这样开启了儒家人本理性的思维路向。儒家认为这是根于人天生的性善而内在地形成的品质,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端。
总之,通过以上梳理,我们可以看出,儒家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亲疏之别的,是按照爱有差等的原则,先亲爱自己的亲人,再层层由内向外、由近及远有等差地扩展到他人,这就包含了我们今天常常说的人与自身、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之间四个方面的关系。爱戴和尊敬都是相互的,这就教导人们要对他人友爱、尊重,要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。当然,在中国古代由于立足于血缘亲情而形成的宗法家族制度的局限,这种扩展在社会上大多数人那里没有得到充分地实现。王阳明认为:圣人之心,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其视天下之人,无外内远近:凡有血气,皆其昆弟赤子之亲,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,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。这说明无害人害物之心,而有爱人爱物之心,被爱之人之物必然会感而应之。孟子是彻底的性善论者,他指出仁爱是人天生的本性,把是否有良善之心看成是人与禽兽最本质的区别。
三、儒家仁爱思想与其他各家的比较 儒家的仁爱不等同于墨家的兼爱。慈悲心就是没有被任何邪心、邪念污染的清净心、仁爱心和怜悯心。
故博施济众,乃圣人之功用。人是我们的同胞,万物是我们的朋友。
儒家孝道思想以《孝经》为代表,《孝经·圣治章》又云: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,谓之悖德。并举例说,古代的先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,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。
今吾贫无盖,于其封也与之席,无使其首陷于土也。行仁政者得天下,失仁政者失天下,这是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了的。(四)、泛爱众,即爱一切人。(《论语•颜渊》)[11]泛爱众,而亲仁。
当然,儒家的仁爱也并不是老子所批评的只停留在人道层次的私爱,其实也是上达天道,普及万物的。[21]大人者,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,其视天下犹一家,中国犹一人焉。
兼相爱就是不分人我、彼此一同天下之利害好恶,视人之国若视其国,视人之家若视其家,视人之身若视其身。其四,感通、感应是仁爱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。
《论语·述而》载:子钓而不纲,弋不射宿。离开了亲情之爱,仁者之爱就成为无根之萍,无本之末。
事实上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这样。要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(《论语•颜渊》)[9],强调对人要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。所以,仁其实就是爱的同义词。儒家仁爱思想可以成为普世价值观,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特智慧。
无论对普世价值如何界定,所谓普世价值,应该是具有超越性、普适性、永恒性的价值。正如有学者所论,《论语》中多处为‘仁规定界说,其特点是:‘仁不是以祖先神的崇拜为出发点,而是以人的理性为基点。
[摘要]儒家仁爱思想可分成仁爱之心、自爱、爱亲人、泛爱众、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五个层次,以爱有差等原则由内向外、由近及远层层扩展。(《论语•学而》)[12]《论语•乡党》记载,孔子的马棚失火,孔子只问是否伤人,而没问马。
丧失了自信心和责任感的人,也常常对别人采取损害的行为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。